9月16日,港交所宣布,已获监管机构批准实施恶劣天气交易,恶劣天气交易将由9月23 日起生效。恶劣天气情况下,在港交所或通过港交所(包括沪深港通北向、南向交易)进行的证券交易将维持交易。
这一变化意味着,香港将结束长期以来台风和暴雨期间就关闭市场交易的传统,投资者将可以在香港天文台发出八号或以上台风信号(俗称“八号风球”),或是黑色暴雨警告(俗称“黑雨”)期间,如常买卖香港股票(包括IPO)和衍生产品。
香港四面环海,饱受台风困扰,一旦发出“八号风球”及“黑雨”信号,为了保证市民的安全,大多数公共交通工具会停止服务,商店停止营业、银行也暂停服务。
长期以来,港交所也会在“八号风球”及“黑雨”期间休市,这一做法久为市场诟病,港交所也被调侃为“露天交易所”。
事实上,港交所在恶劣天气如常运行的难点在于,投资者、证券所及银行,必须在银行关门的情况下,如常处理股票结算及交收相关资金。银行暂停营业,导致客户无法使用支票进行交收或补仓。
就在不久前,香港在9月6日台风“摩羯”期间再次暂停多项公共服务,银行全日暂停营业,港股市场当天停市。
自2018年起,恶劣天气已经导致港股市场停市11次,比如2020年的台风“海高斯”、2019年的台风“韦帕”、2017年的台风“苗柏”等登陆香港时,港交所均做休市一天或者半天的处理。
但纵观全球主要市场,内地沪深两市的证券交易所,以及纽约、伦敦、巴黎、阿姆斯特丹、日本和新加坡等其他主要市场,均能在各种天气条件下保持运作。香港股票分析师协会在今年6月曾表示,香港是全球唯一在“打风”(即台风)或下黑色暴雨时停止股市交易的国际金融中心。
一方面,港股交易系统此前并未像深圳、上海一样实现高度电子化,还有老一辈投资者仍通过打电话的方式下单,一旦停电或者通信信号出现问题就会带来损失;另一方面,极端天气下,证券从业人员和投资者往来交易所的途中存在安全风险,因此港股选择停市避免上述问题。
显然这种做法已经与时代脱节。香港资本市场有大量环球投资者参与,需要在交易日作全球资产配置,不希望因香港本地天气情况错过交易和投资时机。
在互联互通机制下,内地股市正常运作,香港却无法对接,也对投资者造成不便。特别是在外围市场波动时,一旦港股因台风等天气停市,投资者便无法平仓,可能蒙受巨大损失。
2024年上半年,北向沪股通及深股通平均每日成交金额达1302亿元,南向港股通达375亿港元,按年分别上升19%及11%。
根据港交所发布的运营安排,自9月23日起,恶劣天气交易日下,港股市场的交易安排,收集印花税款项,结算、交收及抵押品管理,结构性产品的现金交收,风险管理安排,发布实时指数等多项事务与日常安排相同;沪深港通北向交易方面,交易、结算、风险管理和市场数据发布均与日常安排相同。
港交所方面表示,所有交易所参与者需要在恶劣天气下继续提供与常规交易日一样的交易相关服务。为确保安全,交易所强烈建议于恶劣天气交易日使用遥距工作模式及网上服务。
“在完成测试及市场演习环节后,占证券市场份额超过99.9%的参与者及所有衍生产品市场的参与者已向香港交易所提交申报,表明已全面准备就绪在9月23日后的恶劣天气日维持营运。”港交所续指。
恶劣天气正常交易属于港交所改革的一部分,这与港股市场降温、业绩承压相关。
根据港交所发布的中报,上半年,收入及其他收益为106.21亿港元,同比增0.4%;股东应占溢利为61.25亿港元,较2023年上半年下跌3%。盈利下降和投资收益略低于预期。
港交所数据显示,7月及8月至今的日均成交量已跌至1000亿港元以下,这将对港交所的核心收入增长带来压力。
从收入来源来看,交易费及交易系统使用费为港交所收入的大头,上半年贡献了约四成收入。而在上半年,现货部门交易费收入出现了6.6%的下滑,股本证券产品平均每日成交金额亦同比下降2.5%。
港交所面临流动性紧、估值低、融资难等多重问题。这种情况下,继续极端天气停市无疑是雪上加霜。
以2023年为例,香港市场共四次受到恶劣天气影响,停市达3.5天。以港交所2023年总成交约25.52万亿港元计算,日均成交额约1050.12亿港元,休市3.5个交易日,成交额损失3675.42亿港元。
目前港交所向买卖双方收取交易费的0.00565%,以3675.42亿港元计算,2023年的停市减少了港交所约4153万港元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恶劣天气不停市是港交所的内部改革,但却升格由香港特区政府统筹。2023年8月底,香港特区政府宣布成立“促进股票市场流动性专责小组”,以全面检视影响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因素,并向行政长官提交改善建议。
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在6月的是次改革安排属于方方面面,不只涉及港交所,香港证监会及香港金管局也参与当中,有综合性的考虑,故由政府统筹,是责无旁贷。